探寻北京LOFT国际现象——北京798艺术群落
时间:2005年9月1日10:7
关键词:当代地产
摘要:当代地产
    798工厂厂房是建国初期由原苏联援建、经原民主德国负责设计建造的,属于典型的包豪斯风格建筑。包豪斯的艺术与设计相结合的思想,在这里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。
    结构:未做过多的改变
    这里最打动人的,除了厂房本身的宽敞高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,还有该处建筑作为时代文化的载体,体现了它那个年代的精神状态、社会理想,以及潜藏其间的文化内涵。那些残留的机器、斑驳的时代语汇,以至在每个角落里,都遗留了它所属时代的印记。
    因为从内心喜欢这样的厂房,所以租用者之一黄锐在改造时,并没有对原有形态做过多改变。甚至觉得,任何改变都会有损于这厂房原有的魅力。这种魅力来自它的结构、材料、组织形态等等,它们形成的氛围能带来很强的震撼力。原来的厂房中间,有一钢架结构的平台,平台上是放置机器的,材料从下面通过电梯运上来。现在,这个平台成了他的卧室,平台对面的二楼空间则被改作工作室。唯一增加的是厂房的北半部,被黄锐加了一间阁楼,这是为他喜好茶道的夫人设计的茶室。
    材料:在厂区中获取旧物
    对黄锐来说,前人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结构的完整规划,简直是为他留下了一件艺术半成品,他只需要在其间做稍稍删减、修饰,就可以实现一次完美的创作。这里的改动是精心而又小心的,所有被主人放进房子里的物品,都与旧厂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;所有新的材料都被拒之门外。他从厂区里找来各种各样的材料,通过改造或是安排,改变了它们最初的功能,并让它们在这个重生的环境中获得新生,一台废弃的机器被安放在门口,它衬着红砖墙,可任由你随便想象,是历史的陈列?抑或黄锐最新的装置作品?一架摔成几瓣的石磨的一部分和一只残破的瓦罐,被陈列于室内甚至是倒在厂区路边的一棵枯树,也被黄锐拖回家,改造成了一条长凳,对应着那排老式礼堂曾用的长椅。"这些旧的、残破的东西,蕴涵着一种韵律美,会在不经意间让人感动。"黄锐这样解释说。庭院:遗留的石磨、陶瓷缸都派上了用场
    更让他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:该厂房的内外形态竟多处契合易经之说。"厂房后面的烟囱与这个庭院形成了玄武之卦……"原来用于磨料用的厚重的石磨和它的空心圆,则让黄锐心潮澎湃,于是,便有了庭院里高低错落的造型;原来放染料的厚实的柱型陶瓷缸,现在靠墙而立,缸中有水,满溢着,波澜不起;卧室更绝,机器拆掉后,在屋顶留下一个圆形孔。这残缺的孔,现在却让阴阳变化于其间,伴随主人每天的早晚作息。
    其实每一个来这里的人都会感觉到,这是主人的一件作品。因为我曾看到,他在近旁的画廊里看艺术作品时的眼神,同眼下是一样的。也许就是这样,黄锐把自己也放进自己的作品之中,每天在里面游荡、思考、感悟,然后用自己的行为再去完成它。

    相关链接
    "798"工厂概述
    "798"位于北京东北方向大山子地区,是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。从2002年开始,一批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开始进驻这里,成规模的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,逐渐发展成为艺术中心、画廊、艺术家工作室、设计公司、餐饮酒吧等各种现代空间的组合,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"soho式艺术群落"和"loft生活方式",引起相当程度的关注。经由当代艺术、建筑空间、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。"798"已经能够演化为一个文化概念,对各类专业人士及普通大众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,并在城市文化和生活空间的观念上产生影响。
    以"798"为主的厂区建筑风格简练朴实,讲究功能。巨大的厂房结构和明亮的天窗为其他的建筑物所少见。他们是50年代初苏联援建、东德负责设计建设的重点工业项目。几十年来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沧桑。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北京都市文化定位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型、全球化浪潮的到来,798厂等这样的企业也面临着定义再发展的任务。
0